石雪清总结嗨球天价索赔事件:现行制度下双方骑虎难下 是中国足球的悲剧缩影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足球新闻 -
2025年10月09日 11:33

北京时间10月9日,据《新京报》就嗨球青训与张卓毅家庭的纠纷进行了深入报道,并采访了前大连一方俱乐部负责人石雪清等业内人士,对事件进行了多角度分析。这一事件自曝光以来,引发了社会和体育圈的广泛讨论。

支持嗨球方的人士认为,张家“缺乏契约精神,损害了中国青训利益”,认为嗨球若退让,将为整个青训行业带来负面示范,必须“立规矩”。前国脚徐亮也表示:“嗨球免费培养孩子这么长时间,若孩子拿了自由身证明就去别的俱乐部,嗨球哪里说理去?”

另一方面,也有业内人士为张卓毅发声。前国脚李玮锋认为,过高的违约金“不合理、不合法”,“青训的目的不应是赚钱”。石雪清表示,国内青训机构主要靠将球员输送至职业队获得转会费盈利。足球青训本身耗资巨大,包括教练工资、装备、食宿和比赛开销。以嗨球为例,其年度支出预算超2300万元,按每年培养100名球员计算,人均成本超过23万元,而嗨球的众筹资金仅约800万元。正如孙继海所言,“靠公益众筹干青训是杯水车薪,优秀球员是俱乐部的宝贵资产”。

山东青训工作者张强(化名)指出,嗨球坚持履行张卓毅合同,核心原因是维护营收模式。山东省律师协会文化传媒与体育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成焘认为,如果法院支持嗨球方的266万元违约金诉求,从球员和家长角度看,类似“卖身契”,限制了孩子自主选择球队的权利,但如果判嗨球败诉,又会让青训机构面临“违约成本低”的风险,打击中国青训。

多位业内人士认为,解决这一问题的“解铃人”是中国足协。欧洲主流足球国家对未满16岁青训球员规定合同期限为1至3年,以保护球员自由身权利,而中国尚无类似规定。石雪清指出,国内青训机构只能通过签约球员至18岁并在转会中收取费用盈利,但这导致青训机构拥有过大权力,掌握球员职业生涯的“生杀大权”。

张卓毅事件显示,青训球员注册制亟待改革。这需要足协出台青训签约年限规定,中足联监管青训补偿发放,并增加政府和社会资源倾斜。由于嗨球向法院起诉,中国足协原定于8月26日做出的仲裁结果被中止,张卓毅自由身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,其训练和比赛受到影响。

自事件曝光以来,没有职业俱乐部青训梯队对接张卓毅家庭,只有一个校园足球俱乐部曾询问情况,但最终放弃。今年暑期后半段,张卓毅回到龙启足球俱乐部重启训练,并入读某初中加入校队。

记者发现,张卓毅的训练强度和专业性明显下降,无法参加足协旗下精英联赛。谈及对足球的兴趣,他表示:“还喜欢,但没以前那么喜欢了。”

多位业内人士认为,嗨球方出于维护契约精神和规则的立场无可厚非,但同样必须保障孩子正常训练和比赛。石雪清总结道:“双方如今骑虎难下,恐怕两败俱伤。这不仅是一个家庭或青训机构的悲剧,也是中国足球的悲剧。”


球队标签:

上一篇:基维奥尔:阿森纳夏窗不想放我离队;我希望获得稳定出场机会

下一篇:返回列表